三门峡迅洁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
152-3892-2012
133-3398-2864欢迎来电:统一服务热线
案列●新闻
地址:三门峡市湖滨区南山公馆
QQ:562645021
咨询热线:
152-3892-2012 133-3398-2864
案列●新闻位置:首页 > > 案列●新闻
迅洁杀虫-蝗虫有多可怕?古代人怎么应对蝗灾?
发表时间:2020-03-15     阅读次数:     字体:【

蚂蚱的学名叫“蝗虫”,历史上多次为灾,是古代农业社会非常可怕的一种灾害,如果我们翻看历史古籍文献,会发现几乎每个朝代,每个皇帝的传记里,都有成灾的记录,而且一旦有蝗灾,必定还会伴随着别的灾害,比如旱灾,确切来说,旱是引子,旱久了就容易产生这种灾害。

宋朝李纲在押寝韵的《崇阳道中作四首·其四》中写:

连年兵甲兴,犹幸东南稔。食足无叛民,闾里得安枕。传闻江淮间,蝗旱今犹甚。努力事燮调,未寒心已凛。

另外,古时候,特别是唐朝以前,人们对这个是很恐惧的。这种虫害对农业的破坏力太过巨大,所谓蝗虫过处,寸草不生不是开玩笑的,成灾后真的有这样的破坏力。

《毛诗正义》里记载:

蝗也,今谓蝗子为螽,一名蚕螽,兖州人谓之螣。蔡伯喈曰:蝗,螣也,当为灾则,故水处泽中,数百或数十里。一朝蔽地,而食禾粟,苗尽复移。

既然有这样的破坏力,当时的人们是想除之而后快吗?前期答案其实挺滑稽的,咱们下面会说到。那么,古代这种灾害有多厉害?当时的人们是什么样的态度?古代人又做出了什么样的斗争方法呢?

一、古人对蝗的认知,以及灾害的频发性

古代时,这种灾害的频发率让人吃惊,假如我们翻看“前四史”就会发现,基本上每个皇帝治下都会有这种灾害发生,有的甚至是连发,几乎每年都发,还有的是一年几发。

前四史包括:西汉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的《史记》、东汉汉明帝时期班固的《汉书》、西晋史学家陈寿的《三国志》、还有就是《后汉书》,当然,咱们的题不在此处,故略过不再提。

东汉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里是这样解释蝗的:

蝗,螽也。

收录在《汉书·艺文志》的《尔雅》里这样说:

食苗心曰螟,食叶曰螣,食根曰蟊,食节曰贼,四蝗虫名也。

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认知很明确,就是种害虫,是非常遭人痛恨的。但痛恨也不会影响这种害虫的频发性,究竟有多频繁?班固在《汉书·武帝纪》中记载的蝗灾多不胜数,几乎每年都有:

武帝元光五年秋,蝗,四将征南越。元封六年秋,蝗,两将征朝鲜。太初元年夏,蝗,从东方飞至敦煌。三年秋,复蝗,贰师征大宛。征和三年,蝗。四年夏,蝗。

我们可以看出来这蝗灾有多厉害,当然了,灾害绝不止汉武帝一朝,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在《续汉书》里写的频发程度让我们震惊:

和帝永元四年,蝗。八年五月,河内陈留蝗。九月,京师蝗。九年,蝗。安帝永初四年夏,蝗,是时西羌寇乱。五年夏,九州蝗。六年三月,去年蝗处,复蝗子生。七年二月,郡国蝗。顺帝永建五年,郡国十二蝗。永和七年,偃师蝗。桓帝永兴元年七月,郡国三十二蝗。二年六月。京都蝗。永寿三年六月,京都蝗。延喜元年五月,京都蝗。灵帝嘉平六年夏,七州蝗。少帝兴平元年,夏大蝗,是时天下大乱。

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,史书里关于蝗灾的记录实在太多了,那么我们就会有种好奇心,古代人面对这样的灾害时是什么样的态度?前期的态度能吓人一跳。

二、古人的态度转变

前期的时候,人们有种奇怪的心理,因为前面会先大旱,所以人们对于这种灾害,首先竟然是觉得惹恼了上天。他们就会去祈祷,求上天原谅犯错的人们。

南朝宋时,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《后汉书·孝桓帝纪》中记载:

蝗灾为害,水变仍至,五谷不登,人无宿储。其令所伤郡国种芜菁以助人食。

这是啥意思?就是说蝗灾为害,水灾也连连发生,五谷没有收获,百姓没有隔夜的口粮,现命令受灾郡国多种蔓菁好补足民食。

然后紧接着,同样是在《后汉书·孝桓帝纪》中,前面记载的是六月,九月又成灾,而且还伴随着日食,里面是这样记录的:

朝政失中,云汉作旱,川灵涌水,蝗螽孽蔓,残我百谷,太阳亏光,饥馑荐臻。其不被害郡县,当为饥馁者储。

翻译过来就是:朝廷政治失之中和,天降旱灾,河流有水患,蝗虫遍野,残害百谷,太阳缺光,饥荒一再发生。没有遭灾的郡县,应当为受灾地区储备粮食。

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灾害的态度,朝廷失和是他们认为发生灾害的主要原因。这可不止是单纯的个例,在唐朝以前,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态度。

我们能看出那时候人们的态度,你如果德行不好,虫子就会来,而如果贤明至诚,灾害根本不来你的地界。这当然是不科学的,一直到了唐朝时,人们的态度终于发生了改变,对于这种灾害性的虫子,朝廷和民间都想了无数的办法去自救,想要消灭这些害虫,这就是人们同蝗虫的斗争。

三、古人和蝗虫的斗争

唐朝时,唐玄宗李隆基写过《捕蝗诏》,在里面说得很明白:

今蝗虫暴起,乃是孳生。所繇官司,不早除遏,任虫成长,闲食田苗,不恤人灾,自为身计……此虫若不尽除,今年还更生子,委使人分州县会计,勿使遗类。

那么,怎么捕杀呢?唐朝的方法是“火诱杀法”,发起人是唐初贤相、著名政治家姚崇,他是这样说的:

蝗虫怕人,故易驱逐;苗稼有主人,故救护者必定卖力;蝗虫能飞,夜间见火,必定飞往;设火于田,火边挖坑,边焚边埋,定可馀尽。

后面有李隆基的检讨,我没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啥的。但最终听从了姚崇的建议,写下《捕蝗诏》支持捕杀蝗虫,收到了很好的成效。

到了宋朝时,捕蝗是进入了法律的,宋神宗时有“除殄蝗虫种子法”、宋哲宗时有“捕蝗法”、宋孝宗时有“诸州官捕蝗之罚”等等,宋朝发明出来了杀卵抑制蝗虫再生的方法。

在《宋史·卷三十五·孝宗三》记载:

十年春正月丁丑,以给事中施师点签书枢密院事。命州县掘蝗。

什么叫掘蝗?就是挖掘虫卵,宋孝宗时制定的“诸州官捕蝗之罚”中规定:

诸虫蝗初生若飞落,地主邻人隐蔽不言者、保不及时申举扑除者,各杖一百……诸官私荒田经飞蝗住落处,令佐应差募人取掘虫子,而取不尽因致次年生发者,杖一百……

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宋孝宗时对治蝗的重视程度和方法,就是挖掘蝗虫卵,从根上治理。

到了明朝时,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《除蝗疏》中系统的写了出现规律、生活习性、除蝗技术等等,影响了后世很多年,而且也影响了世界除蝗法。

徐光启在里面说这是种超过了水灾和旱灾的巨大灾难,这倒也不是危言耸听,他是这样说的:

地有髙卑,雨泽有偏,被水旱为灾,尚多幸免之处,惟旱极而蝗,数千里间草木皆尽,或牛马幡帜皆尽,其害尤惨过于水旱者也……

到了清朝时,李正源写了《捕蝗图册》,顾彦写了《治蝗全法》,无一不是为了消灭这种害虫为目的。篇幅原因,咱们这里不再一一介绍。

从最开始被人们恐惧,并且只向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敢去主动灭杀,到了唐朝时,人们开始主动去杀灭这种害虫,以保证庄稼的丰收,宋朝时,人们捕蝗的积极性大增,而且有了健全的捕蝗法律去约束和督促人们主动杀灭这种害虫。到了明朝时,捕蝗技术已经基本成熟,而我们看史料的话,蝗虫大灾在这时期的发生比以前少了很多。


三门峡苍蝇防治,三门峡灭蟑螂,三门峡灭老鼠,三门峡灭白蚁,三门峡消杀,三门峡灭蚊蝇,三门峡灭臭虫,三门峡迅洁杀虫,三门峡灭鼠灭蟑,迅洁杀虫灭老鼠

 
上一篇:迅洁杀虫-鸟类的防治
下一篇:迅洁杀虫-春季灭鼠正当时
在线客服